MT’s List / 讓主修老師在背後很火的五個壞習慣

 
IMG_7057.jpg

音樂這條路上,沒有停止學習的終點。就像大提琴大師 Pablo Casals 在八十一歲時對於為什麼每天依舊堅持練習五六個小時這個問題,他那接地氣的回答:「因為我覺得我仍在進步」。話雖如此,路再漫長有些壞習慣在學生時期就應該盡快走過,不然一不小心它們就不僅僅是讓老師在背後很惱怒的五個壞習慣,而是將相伴自己一生阻礙成長的損友。以下便是那五個壞習慣。


1. 沒有想好就直接開始

這是最直接最明顯的壞習慣,造成的原因多半是毛躁或是緊張。輕微的時候,沒有想清楚的可能只是詮釋上的細節,嚴重的情況是連速度、大小聲、音色都沒想清楚就已經開始。在主修課時,老師們多半是搖搖頭,請學生想清楚再重新開始,但那些重要場合都沒有這般人性化的重來機會。平時若放任自己隨性,習慣寬容自己隨意開始,不知不覺就會錯過本可以訓練專注的窗口,等到站在舞台燈下、評審們面前、觀眾們眼前,那些需要頭腦百分之百清晰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平時的撒嬌再也起不了作用,所以平常就要練習自己在第一個音前想清楚才能從容的開始。

2. 出錯後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

從錯誤中學習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是毅力對於音樂家來說,是件想要更優秀更穩定就必須要擁有的特質。堅強的人在面對錯誤時不會逃避,尤其是在練琴的過程中。忽視錯誤不僅僅是時間的浪費,同時也是在合理化錯誤本身以及逃避的態度。

好與壞習慣的形成在腦中是一樣的,都是腦迴路對於某個動作的反覆強化。這是熟能生巧的原因,卻也是壞習慣變成根深蒂固的起因。

在演出間,不讓錯誤影響接下來的演出是種大氣,但如果是在平時練習時,將錯就錯這件事就是個實實在在的壞習慣。平常的細心與即時修正,不僅是為了避免老師的怒氣,也是為了能夠儘早的來到能夠無所顧忌自由自在以自己的詮釋為榮的那天。

3. 調音差不多就好

新英格蘭音樂院中提琴教授瑪莎凱茲曾跟我們說,每年教授們在評審入學考時,如果有考生在考試的一開始便隨意甚至粗魯的調音,在都還沒有確定空弦有沒有準的情況下就一頭熱的開始,她總會為這名考生感到遺憾。因為即便準備的再好,如果弦不準,都會增加失誤的可能性。即便是很厲害的音樂家,弦不準仍舊發揮得很好,那就想像他在弦都準琴也得以共鳴的時候會有多好。

如果是因為太過緊張不敢調太久,不要著急,安慰自己無論是觀眾還是評審們都寧願聽到自己充滿底氣的演奏,而不是演奏每個音都像是在放手一博。

在調音跟對音準這件事上,平時練琴時慢慢調音準雖然是個非常考驗耐心與細心的過程,但是也就是這樣的過程造就穩紮穩打的實力,以及沉著的心態。

4. 對曲子,術語,與作曲家背景一問三不知

對於曲目的外在條件,以及譜面上的術語要了解並遵從多少是個人選擇。有些人認為因為是自己的詮釋,而希望擁有絕對的自由。但是,了解術語、曲目創作背景以及作曲家本身,並不是為了限制自己的自由,而是拓寬認知與可能性。

了解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同意或反對,自己為什麼要重視或是先放一旁。思辨能力並不是批判,而是一件事要融會貫通的必經。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們在主修課如果對於曲子的問題總是得到「不知道」的回答,都會感到十分無力的原因。去了解的過程中對於自己的選擇也會更加有底氣,也會對於自己在音樂上的喜好有更深的了解。在了解的過程中,說不定還會找到自己意想不到的詮釋選擇,到最後獲益最多以及最滿意的其實也是自己。

5. 一錯再錯

一錯再錯可以說是許多老師們的底線。雖然問題的產生有很多在初期可被理解可能,比如說剛上手不熟悉、還沒聽錄音所以不知道曲子的完整樣貌、曲子裡有超越目前技術的片段等等。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一錯再錯就會漸漸散發出不用心的感覺。

很多時候,一首曲子裡的確有很多我們看似不可能的部分。但是回頭看看自己走來這一路,有多少曲子是一開始喊著好難,後來卻能夠輕易演出甚至倒背如流的?關關難過關關過是音樂路的本質,但是如果因為遲遲不肯破釜沈舟下定決心的去好好面對每一個問題,練習跟上課的效率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錯誤是人之常情,直視它需要勇氣,但是跨過瓶頸的甜美也只有努力過的人才能夠品嘗。

annie-spratt-vDXg7ds-iP8-unsplash 2.jpg
 
Rayna Chou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