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s List / 選擇美國音樂院校的七大要素
無論是申請音樂院的時候,還是已經收到錄取信正幸福的挑選自己要入學的學校時,都會遇上到底要怎麼評估跟比較各所學校這個難題。
因為是學生生涯裡的重要決定,所以更加用心與仔細。以下便是在挑選學校時可以進行評估的七個主要要素,以及得到資訊的建議方法。當然這幾個考量的比重因人而異,每個人重視與在乎的方面都不一樣,但是能夠做決定之前盡可能全方面的看待每一所學校,也會在了解的過程中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期望與需求是什麼。
Reputation 名聲
很現實的是,一所學校的名聲通常都來自它的排名。而排名並不是無所根據,通常是來自學校的歷史、在創新上的投資、獎學金與設備財力、師資、或是學生整體水平與競爭力。而名聲這件事的社會影響力也讓學生們在挑選學校時格外重視。
學校名聲就像是門面,門後可能有著許多機會與資源。但是名聲也就像人的第一印象一樣,每間學校的內在其實都遠比名聲來的更有趣也更值得探討。另外一間學校也許在綜合排名非頂尖,但是單一領域的名聲可能特別好,也有可能是相反的狀況,所以在在意名聲的同時,也要先做足充分的了解。
| 聲名遠播可以說是名聲的認證,所以自己有沒有聽說過這所學校,又都聽說了什麼好或壞的傳聞,其實都代表了這所學校最基本的聲望。如果想要更加了解學校官方名聲與實際成就,可以參考網路上每年都會更新的全球學校排名(USNews 或 QS Rankings等),各網站都會公布其評量基準。當然也不要只參照單一來源,才不會得到偏頗的評價 |
Faculty 師資
師資的重要性對於音樂學生來說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主修老師。主修老師的引導都不僅限於每週個別課的教室裡,而是會深入的影響一位學生在校期間在音樂上的進步方向與思想。在選擇學校時,主修老師更可以說是比學校本身還要重要。形容學校是個大環境框架的話,主修老師就是充滿那個框架的重要元素。每位老師的教學風,個性與脾氣,注重的事物,對學生的期待與要求都不一樣,主動的去了解對於學生們來說也是開啟對話的第一步。
除了主修老師以外,室內樂指導老師、樂團總監、學科教授等等也都會在學生身上都會帶來極大的影響。所以在挑選學校時,本身對於師資的看法也十分重要。
| 如果是已經通過初審或是已經收到錄取信,非常建議與老師聯絡上課。如果是未來有計劃申請,參加大師班或是音樂節就會是認識老師們的好機會。觀看老師們的演出錄像、線上大師班、或者是閱讀老師資歷也都是了解對方的方法 |
Culture 校風
音樂院的校風通常可以簡單的區分為:著重演奏還是學術研究,高度競爭還是個別發展,以及重視樂團還是培養獨奏與室內樂手。校風是個很難拿捏的衡量點,因為校風對於學生的影響可大可小,一間好的學校裡學生們也都應該要有依照自己的計劃發展的權利。且校風顧名思義是會隨季節改變的,更替的師資以及每一屆來往的學生都有可能改變校風。但是如果是想要全方面的了解自己是否適合,或者是正碰上無法下定決心的瓶頸時,考量校風也是很好的方法,說不定就會發現有一所學校的校風就是自己所期望的。
| 在打聽校風上,詢問在校生與近期畢業生們通常可以得到第一手且最真實的答案。另外校風不僅是學術,也包括同儕關係,學生與老師的交流方式,以及學校行政的態度等等,都可以在請教時提出 |
Costs 花費
挑選學校時,預估花銷是不可忽視的。除了學費與健康保險(美國所有學校皆要求學生擁有保險),生活費也要估算進去自己的預算內。學費的部分,建議直接以學校公布的學費來做計算,獎學金的部分在收到錄取通知後再扣除。而生活費的部分,除了要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平均花銷有所概念,要記得生活費至少會包括:房租或宿舍費用、食堂或自炊伙食費、課本與樂譜、伴奏與錄音費用、交通、休閒娛樂與衣著等等。每一間學校的所在城市也會很大的影響生活費的計算,比如說全美房租平均最貴的舊金山就會與其他城市有著很大的價差。所以在進行生活成本的預估時,不妨先查查自己有興趣的學校所在城市的平均花銷。不食人間煙火這個刻板印象要由自己打破,成熟的面對學習將會帶來的花銷,然後努力的承擔起這份責任。
| 所有學校每年都會進行不同程度的學費調整,歡迎參考我們 漸快 Accel 網站上的學費頁面資訊。而獎學金的部分我們會建議保持樂觀,然後最重要的是在考試時的表現,美國音樂院的獎學金分配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來自於學生自身程度 |
Location 地點
學校的地點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一點都不重要,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可以是決定自己一開始是否要申請,甚至最後要不要拎琴入學的最大原因。偏爱熱鬧大城市的人,會喜歡紐約或洛杉磯帶來的機會、活力、與人際關係。而傾心於小城市或較安靜的大學城的學生們,不用一個季節就會習慣上波士頓或羅切斯特的安穩。人與人對於生活的喜好與習慣自然而然的會形成不同的求學生活期望,而城市對於學習之外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
當然也有人會刻意的去選擇一個能幫助自己成長的環境。比如說希望自己能靜下來專注在學業上,就有可能想要去印第安納或紐哈芬。而想要擁有更多工作機會與拓展人脈的人可能就會觀望芝加哥或其他大城市的學校。當然也有人無法忍受東岸的寒冬或西岸漫長的夏天,所以將氣候也納入了考量。
如果已經知道自己是容易被環境影響,或者是有嚮往的生活模式的人,就可以將學校所在地考慮進去。
| 在調查學校所在地時,幾個可以考量的點包括:城市人口,治安,文化,地區經濟,氣候,交通(多使用公共交通、步行即可、還是需要開車等等)|
Objective Opinions 客觀看法
很多時候,我們會陷入無法做出選擇的泥沼,不是因為沒有選擇,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對於自己的未來沒有一個清晰的想像或目標。這時候問問已經走過這條路的人,也許就會帶來突破盲點的回答,而不是自己承擔這份壓力獨自煩惱著。不知道要選哪一間學校,申請哪些學校,或是對於校風、師資、課業輕重、上課模式、城市生活等等有問題的話,直接向在校生與畢業生打聽真的是最簡單的方法。他們沒辦法幫你做決定,且他們的經驗也會與你不同,但是他們的回答以及親身經歷也許正是這條做決定之路上的轉折點。詢問他人的想法並不是為了影響自己的感受,而是為自己帶來不同的視角。
| 除了向在校生與該學校校友請教以外,也可以詢問老師與音樂圈內外的前輩們,即使對特定的學校沒有了解,也可以提出過來人在求學階段的寶貴經驗 |
Peronsal Impressions 主觀印象
對於任何一所學校,尤其是有親自去學校參觀過的人,肯定都有一些自己對於它的印象與想法。也許自己就是不喜歡某所學校裡的氛圍,或是對於每所學校念念不忘,這些看法都是合理且應該要被提出來討論的。畢竟無論事前做了多少評估跟比較,向多少人打聽,查了多少資料,到最後要入學的還是自己。所以不要將自己的情緒與想法藏起來,因為失去的會是原本快樂且充足的學生生活。
學習與生活並不是不可能兩者兼得,如果這個平衡拿捏得好的話,就會是收穫與成長最多的人生階段。
| 即使沒有機會親自到學校參觀,也可以藉由學生們在網路上分享的影片照片與故事去了解學校環境,許多學校在網路上也都非常活躍,經常在社群網站與影片平台上分享音樂會影片以及學生與老師們的訪問等等,另外也有學校有提供線上實時校園導覽,這些不僅能讓自己稍微更了解學校的大環境,也是感受學校推廣部門、招生部門、以及師生態度的窗口,都是充實自己對於學校印象的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