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博士班十場考試:入學,語文,樂理

 

波士頓大學音樂院的博士生們每每提到那十場不饒人的「博士資格考 DMA Qualifying Exams」都會很有默契的苦笑搖頭。有咬著牙拼命也要在三年內考完的(我),也有先將學分跟音樂會都完成後再回頭應對的,但是無論無何,這十場考試都是博士要畢業之路的關卡,必須全部通過才有挑戰最後口試(Oral Exam)的資格。每一場考試都考驗著博士生們對於演奏之外的理解與學識,變相的將學生們帶出琴房真正的走進音樂裡,從語言,樂理,音樂史,與曲目等多方面去了解我們畢生所學與所愛。

Entrance Exams 

即便大家都是通過層層考試後收到入學邀請的學子,每一位波士頓大學音樂院的新生們在開學時都需要參加「入學考 Entrance Exams 」,從矇矇懂懂的大學生到老神在在的博士生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再次證明自己對音樂理論與歷史的理解後任由學校評定分班。考試分為樂理與音樂史,近幾年都是線上考,一科各兩小時的選擇題與簡短寫作筆試。達標的學生們可以自由的選修課程,而還需要複習的學生們則是必須先選修沒有學分的入門課。入學考雖然棘手,且常常延後學生們選修必修課完成學分,但也是確保老師們不會揠苗助長的必要手段,同時也保護還沒準備好的學生們也不會一到新學校就像鴨子們被趕上架一樣好景不常。

Languages (German, Italian, or French)

音樂院博士生遇到的第一門考試便是語文。不是任一語言,而是古典音樂的核心語言:法文,德文,或義大利文。學校要求博士生們擇一學習的目的很明確,便是希望我們有辦法熟悉譜上與原文書籍中會遇上的詞彙,不總是被動的仰賴翻譯去猜測原意。對於以前沒有學習過這三門語言的新生們,波士頓大學分別有法文,德文,與義大利文的一學期無學分入門課程,選修一門並完成學分的學生們便等同通過語言資格考。入門課程著重於單詞與語法的學習,閱讀以及翻譯的練習,並不強調口語的應用。而已經會至少其中一種語言的新生們,則可以直接參加一學期一次的語言資格考,用兩小時的筆試時間證明自己對其的熟悉程度。

Music Theory 

接下來樂理的四門考試則可以說是聲名狼藉,有多少準博士生們因它們而被迫延後畢業。四門考試不僅一學期僅舉辦一次,還搭配兩學期的必修課,要同時通過課程裡的期中與期末考,才能申請參加資格考。

Chorale

第一場樂理考試是四聲部和聲筆試,考題僅給予最高聲部,而考生們需在在兩小時內寫出合理的和弦配置並完成一整首完整的似合唱曲。除了要遵從基本的巴洛克與初期古典樂派樂理規則(避免增二度以及平行五八度等等),另一個波士頓樂理教授們特別的要求是考生們必須完全符合巴哈時期眾嘆歌的風格,而並非自由譜寫(參上圖)。學會巴哈與其同時期的作曲家們的音樂語言,去思考他們會如何處理和諧與不和諧音程,導音跟重複音的處理等,然後在前人的框架內展現自己的了解以及譜曲的熟悉。

Skills

第二場樂理考試跟名稱一樣,考的便是樂理技巧,並將其分為五個部分:移調(Transposition),簡答與詞彙(Essays),和弦(Chord Identification and Resolution),數字低音(Figured Bass),以及定義(General Definitions)。第一大題移調部分的題目便是一段樂團總譜,包括移調樂器(單簧管,小號等)、使用特殊譜號樂器(中提琴,大提琴等)、臨時升降記號、大小聲跟術語。考生要在下一頁將總譜轉寫成實際音。

Figured Bass Example for Skills QE

第二大題又分為三小題,前一二題雖稱為簡答,但是實際上更像是短作文,因為題目明文要求包括音樂史史實與樂理分析,基本上不可能簡單回答。實際舉例來說,曾經的考題為:請討論阿諾荀白克(Arnold Schoenburg)的作品,確認他的主要風格與各階段代表作品,引用大致日期並闡述各作品使用的譜曲技術與風格特徵 ; 請總結海因里希申克(Heinrich Schenker)的音樂分析理論與技術,包括申克提出的術語,並引用其樂理著作。而第三小題比較特別:教授們會選擇一個字母,然後提出六個以其字母開頭的音樂單字,考生們則需引經據典的去解釋它們(有一年的字母為 T ,所以單字是 Tango / Tarantella / Tessitura / Tetrachord / Through-composed / Toccata。另一年的字母為 M,單字為 Mannheim School / Mazurka / Minimalism / Music Drama / Musique Concrète / Muta)。

第三大題是和弦的辨別與分析。考題提供多個和弦,在僅使用主要和弦,不使用同音異名或附屬和弦,考生們需要以最合乎邏輯的方式去識別並寫出緊接其後的解決和弦。第四大題是相對較為簡單的數字低音:在考題提供的低音聲部之上完成四部合聲及轉調,另標注羅馬數字以及所有非和弦音種類。第五大題「定義」又分兩部分由十個小題組成,第一部分在五線譜上撰寫,過往題目曾為:舉例不對稱 Hemiola 節奏關係,寫出特里四坦和弦等等。第二部分是辨認並翻譯外語術語,曾經出現的詞彙包括:à la pointe / flauto / gedämpfy / Posaune / idée fixe 。

Tonal

第三場樂理考題雖然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傳統調性音樂也是許多人的夢魘,因為沒有準備方法,考的正是考生們對於浪漫樂派的樂曲分析的熟練程度。考題是一首聲樂或器樂曲,除了寫出和聲分析外,另有多題申論題。舒伯特,舒曼,以及布拉姆斯的作品因為調性較難以捉摸就經常成為考題。假設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申論題就有可能是:論减七和弦在此曲大膽的轉調中擔當什麼樣的角色以及其特殊性,問舒伯特是如何運用音樂手法呼應歌詞烘托情緒,再問鋼琴伴奏是如何取得與獨唱的平等關係。

Post Tonal

第四場樂理考試便是最棘手的,考的是我們對無調性音樂等現代音樂的理解跟分析能力。考題如同先前一場考試,只是將作品換為無調性作品並搭配多題序列計算問題以及短申論題。始作俑者荀白克以及其他20世紀作曲家的作品就經常被作為考題。還記得當年我考試時考題是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一首芭蕾作品樂章,除了分析並提出可能的序列構建,還要討論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配器與舞蹈間的關係。


所有的樂理考試都是兩個小時的筆試,考場是一人一間的地下室小琴房。每到考試當天早上總可以看到不安的博士生們在琴房走廊門口等待叫名,然後拿了牛皮紙信封就馬上轉身走進琴房坐下開始迷茫嘆氣或振筆疾書。而教授與助教們會透過玻璃門確認大家的狀態,也會在考試過一過小時跟剩最後十分鐘時敲門提醒。而這四場樂理考試不需要依序完成,只要通過了對應的那兩堂課就可以自己決定要挑戰哪一關。所以有可能考過了無調性,但是需要再次重考傳統調性音樂。無論是哪一場一學期都只辦僅一場,所以就會常常出現準畢業生特地回學校重考的現象。

以上便是波士頓大學音樂院博士班入學,語文與樂理的六場考試,下一篇聊聊音樂史,主修筆試與口試那畢業前最後的四場考試。

 
Rayna 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