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博士班十場考試:音樂史,主修筆試,口試
在修完至少三十學分後(通常需要一年半到兩年),博士班的學生就可以遞出參加音樂史 (Musicology) 跟主修筆試 (Major Area) 的申請,所有考試都是一學期舉辦一次,且因為博士班第四年開始就沒有獎學金,所以想準時畢業的學生們都會盡力用最少的次數通過考試,避免學費跟壓力與日俱增。而最後的博士口試(Oral Exam)則是只有在通過前面所有考試後,由學校發出邀請參加,所以每一個人口試的時間都不一樣,唯一相同的就是全都考過才能畢業的現實。
Musicology
比起其他幾科考試,音樂史資格考帶給博士生們更多煩惱跟準備上困難。不僅考試範圍極廣(從西元前到昨天,從古典音樂到音樂劇與爵士等),還有無法事先準備的申論題。波士頓大學音樂院將這場兩小時的考試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百題古今中外的選擇題,第二部分則是作文。與樂理不同的是,學校並沒有博士班等級的音樂史通識課程,研究所內音樂史的課大多都是著重探討一個主題(巴哈鍵盤作品,貝多芬弦樂四重奏,近代爵士史等等),所以這場考試更多的是測驗考生們長期累積的知識。唯一有效的備考方法就是老實的熟讀大紅書: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inth Edition by J. Peter Burkholder 。這本所有美國音樂學生們都認識的音樂史書因其的重量與厚度知名,甚至每隔幾年都還會更新推出新版,所以只有盡量一次性的就考過才能與它爽快分手。
Major Area
主修筆試是所有考試中最能自由發揮但也需要慎重準備的一門。考題會在遞交考試申請時提供,考題是三篇申論作文題目,實際考試當日會現場抽其中兩題。作文長度至少八百字,必須展現個人對考題的了解,學術研究並闡述個人觀點。考卷上也說白了要達到標準一般會需要八百字以上。這場考試較為簡單的原因很明顯,畢竟考題都事先給了,但是難就難在考生們要在兩小時內寫出兩篇邏輯清晰且包括舉例的論文。
因為迫切的只想要考一次,所以我當年使用了最老實但也最扎實的準備方法。拿到題目整理好想法後,我便將三篇論文全部寫出來,並找到可強化我的主題陳述(Thesis Statement)的譜例跟可引用的原文。然後就是日以繼夜一遍遍的手抄,另外我也反覆聆聽自己閱讀它們的錄音,藉此通過聲音強化記憶,借鏡背譜的方法,當天也就很順利的將我準備的完整表達出來。
Oral Exam
在考完各科前九場筆試之後,學校就會發出恭喜訊息跟口試的邀請。雖然說是邀請,但是其實更像是通知,因為准考生們必須在考過最後一門考試的學期結束前進行口試(假設我是二月考完最後一場,那五月前就必需參加口試),所以學校安排的日期是不容拒絕的。因為口試也是一學期僅一次機會,所以即使還沒從筆試緩過來,考生們都還是會放手一博的繼續埋首準備。
通知考試日期時間後,學校會接著通知評審名單共三四名教授,主修教授,一位音樂史教授,一位樂理教授,系主任或其他教授會參加。但是無論由哪些教授組成,他們都會各出一道自身領域相關的考題,有些考題需要大量的閱讀與研究,有些則會給予考生們發表意見的空間,確認考題後的考生們會有兩週的時間自行準備。
在疫情期間,波士頓大學的口試改為線上,現在即使疫情已經過去,教授們似乎也已經習慣上線上考試的方便,所以到目前也繼續使用多方視訊通話兩小時的方式進行考試。當視訊一開始,考生們就會依序呈現自己對各個考題的研究結果以及主要思想,教授們隨之進行提問後便會開始進入答辯流程。
舉例來說,我的樂理考題是從理論與演奏兩方面去分析法國作曲家 Gérard Grisey 的中提琴獨奏作品 Prologue ,以其作為出發開始進行頻譜音樂(Spectralism)的討論。除了將我的研究成果以口語與書面的方式分享給教授們,同時我也需要回答樂理教授關於泛音列跟非八度循環等提問。
考試的最後,教授們在簡短的討論後便會直接告知考生口試結果。通過的話,就是真正的完成了博士學業,也總算可以喘口氣,享受帶著畢業證書踏入現實世界的那一小段最後單純身為學生的時光。
這十場考試考的不僅僅是學識,也是一再的考驗我們是否真正的願意將年華與心力付諸於音樂。不僅僅只是喜歡它,欣賞它,而是真正的接受它的全部。也許並不都是我們擅長或有興趣的,但它們測試的就是我們是否足夠堅定且堅強。通過一場場考試的練習下定決心,練習不斷付出,練習拒絕放棄,練習竭盡全力。了解音樂,認識自己。
Fahre fort, übe nicht allein die Kunst, sondern dringe auch in ihr Inneres
繼續吧,不僅是要實踐藝術,還要深陷其中
— Beethoven, 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