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琴無非是場問答
在琴房裡度過幾個小時後,有個問題就會緩緩在心頭浮現,「我,練好了嗎?」
沒能馬上回答我練好了是因為有點心虛,說還沒練好卻已經不知道要如何突破。徬徨的像個沒有門禁卻不斷在門口徘徊的孩子。
也許練好了沒是個沒有人能回答的問題,但是練完了沒其實是我們都能回答的問題,因為練琴的本身就是場來來回回的自我問答。
從開門走進琴房的那一瞬間,我們就應該要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說「今天我的目標是什麼?」「要用哪個音階跟哪首練習曲練身?」「我要練哪幾首曲子?」「要練到完整度多少?」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準備好的計畫性問題,而我們的回答不僅會保證練琴的效率,也會讓我們很快的進入專注的狀態。
把樂譜放上譜架後,我們就應該問自己,「我對這位作曲家的了解有多少?」「他或她的生活背景以及創作靈感是什麼?」「這是標題還是絕對音樂?」「這個樂章的結構是什麼?」「有沒有需要留意的和聲或旋律動機?」等都只是繁瑣的入門問題,卻能確保我們對即將面對的曲子有基本的認知。學習與自我充實其實也就是我們尋找答案的過程。
真正打開樂器開始練習後,如果遇上技術上的困難就要決然停下。越感到無力時,越要停下腳步,然後耐心的問自己,「為什麼這段對我來說這麼棘手?」「為什麼這個音不準?」「為什麼這個樂句沒有方向感?」「為什麼我的音色與想要的不同?」「為什麼抖音無法連貫?」等等問題。理性的,客觀的,這些答案其實一個個都是突破瓶頸的方法。
當技巧上的問題都擁抱了答案後,這場自我問答也來到了最令人期待的時候,那便是詮釋上的推敲。「我對這首曲子的感受是什麼?」「我認為這首曲子要傳達的故事是什麼?」「故事裡又有什麼角色?」「這段旋律的情緒是什麼?」這些問題雖然不簡單,但是只有誠實的面對它們,我們才不只是被動的演奏著。
獨一無二且有深度的詮釋是需要想像力跟人性的,而不斷的詢問自己問題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要刺激自己有所突破,在一來一往中調出更多新的色彩。
每個人問自己的問題都不同,各個答案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也都會真實反映在各自詮釋裡。問少了,層次跟完整性也就會相對的減少。問夠的時候,心裡也會充滿底氣與成就感,然後我們就能安心且自信地大聲回答,「是的,我今天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