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櫻花樹下

 

波士頓是座美麗的城市。

那天,站在櫻花樹下,我看著花瓣像雨般隨著春風飄落在每個人身上,再落到地面時卻都沾上了淚水。

Boston common 2013 04 15

Boston common 2013 04 15

小巷裡的歐洲氣息伴著最高學院們的書香味,吸引了著來自全世界的年輕學生們來這美國最古老的城市居住。應該要很鬧騰的日子,卻出乎意料的平靜。春天滿城開花、夏天享受海風帶來的一絲涼爽、秋天被楓葉染紅、冬天白雪覆蓋所有屋頂,生活隨四季般分明且固執。一位好市長在這可以連任二十年,只因為,何不?安逸的日子細水長流,執著和韌性比查爾斯河還深沉。在美國動盪不安時,穩穩地站著。

這也是座熱愛運動的城市。從愛國者美式足隊隊、賽爾迪克人籃球隊、紅襪棒球隊、到全世界最盛大的賽艇比賽。熱血團結的因子,串聯起了所有人。每年四月的第三個禮拜一,安靜的街頭就會變得比開學季還熱鬧。整座城市開始為一年一度的馬拉松做準備,一起迎接超過三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跑者。穿著運動服的參賽者們在大馬路和紅磚小路上開始練跑,自然的融入了這不分晝夜都有人在慢跑的地方。

2013年的馬拉松大賽當天凌晨清掃車就開始整理街道,路燈也都貼上了螢光色的各種標誌。馬拉松最後一公里的Boylston street也繞著終點線架起了許多觀眾席。我和媽媽一大早下樓買咖啡和早餐時,跑者們早已起跑。我們在家門口的adidas攤位買了年度紀念色,黃色和藍色的紀念衫。它們上面都印著馬拉松吉祥物獨角獸的圖案。牠與理性的波士頓是有著令人會心一笑的可愛反差。

 

終點線離我們家只有幾個街口,我和媽媽決定先一路散步到公園,回來時再去為跑者們喝采。那天天氣特別好,情侶們牽著手走在畫滿繽紛粉筆畫的路上,街頭藝人輕聲地唱著,孩子們騎在鴨子雕像上,我看著媽媽興奮的拍照。大家都開心的笑著。如果時間在那時就停下多好。

頓時風裡不再只有笑聲,而多了直升機低空飛過的聲音,笑聲也慢慢變成了竊竊私語。尖銳的警鳴聲開始出現後,私語成了不知所措的疑問。心想大概是有疲憊的跑者暈倒之類的狀況,我和媽媽繼續往前走,卻看到幾個女生哭著跑過來,她們身後是突然開始往終點線反方向前進的人潮。她們沒有解釋只是慌張哽咽的要我們千萬不要繼續往前走。接著更多警車、救護車和救火車呼嘯而過。所有人都失去了笑容,緊張的、困惑的跑了起來,卻沒有人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跑,或為何而跑。我趕緊拿起手機,卻發現沒有訊號。站在同樣那棵櫻花樹下,頭頂越來越多直升機盤旋著,空氣裡甚至出現了一絲煙味,我只能無助的一直刷新手機訊號。

我們決定先回家,因為媽媽回台灣的飛機剛好就是那天晚上。電話一通就接到弟弟的電話,他在郊區的高中也宣布封校。媽媽無比擔心的收著行李,我看著街上只有慌忙離開的參賽者,連攤位都無人照看。只剩紙花、宣傳單、歡迎牌隨著風在路上飄舞。

警察迅速的開始封鎖道路,政府也下令波城上空淨空飛機全部停飛。熟識的華人司機決定直接送媽媽到紐約機場,他們一離開,唯一一條離開波城的高速公路也由特警拉開了警戒線。那天晚上,整座城市陷入前所未有的寂靜。一陣一陣的鳴笛聲顯得特別刺耳,但是聽不見它時又安靜的讓人更加害怕。我們所知的都是片段片段的新聞,只能看著死傷人數慢慢攀升。有太多問題還沒有被回答,是誰?他們現在在哪裡?還會有更多炸彈嗎?他們的下一步是什麼?我們的下一步又是什麼?

ABC News

直到半夜我們才終於明白,是的,這就是場恐怖攻擊。

就是那誰都覺得絕對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從911之後,當那些校園槍擊、恐怖攻擊、中東混戰的新聞出現時,我們都撇過頭或只是麻木的看著。螢幕上那些數字、那些名字、那些照片,我們都選擇性的不往心裡去,誰都覺得那只是遠在天邊的新聞。而這前所未有的恐懼讓我從安逸中驚醒,醒來面對這不能更真實的惡夢。

兩顆炸彈被無情的放在終點線旁的人行道上,那原本應該是跑者們辛苦奔跑了42公里後享受成功的地方,也是家人朋友們等待著為他們喝采的地方,卻眨眼就成了充斥尖叫和煙硝的案發現場。那些照片和影片都太過怵目驚心,一張張的背景都是我每天生活的地方,一景ㄧ物都那麼熟悉,卻已經血腥的那麼陌生。兩顆炸彈沒有個正式的名稱,它們只是壓力鍋裡放滿了鐵釘和鋼球。聽起來單純,卻在分秒間讓四位無辜的人失去生命,兩百六十四人陷入人間煉獄。

你願想像嗎,比誰都喜愛跑步的人們,居然要看著自己失去手腳。

接下來封城的三天我逼自己吞進了所有新聞,用最脆弱的心去用力體驗我們平時逃避的那種痛苦。去理解那些數字名字照片背後的一個個故事、一個個生命,是無能為力的我唯一能做的。

四位死者中有一位和我一樣離家的女留學生,還有一位年僅八歲的弟弟。他的爸爸好不容易完成賽程抵達終點線,卻得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兒子在眼前死亡、自己的六歲的女兒失去左腿、老婆失去一隻眼睛。他回想起當時十一歲的大兒子站在如戰爭現場一樣的混亂中,抬頭問他 “Is this really happening?

 

不安的過了七十二個小時後還是沒有多少完整的訊息,警方開通了各種管道鼓勵大家提供線索,波士頓也成為世界第一座因恐怖攻擊而全城戒備三天的城市。只要有什麼動靜,就會有人趕緊分享在網路上,所以我像所有把自己關在家裡的年輕波城人一樣,上癮似的瘋狂刷新新聞。趕快結束吧,我卑微的祈求著。除此之外,整個城市陷入靜止,沒有人出門、沒有人上課、沒有人慢跑。幾點幾分都不再重要,只要沒有結束,我們就像被勒緊了脖子般無法前進。

曾是波城居民的Obama總統在第四天早上回到波士頓,在Healing Our City追悼會上發表了使疲憊不堪的城市又重拾信心的演說:「...一個詩人曾經形容:波士頓不只是一個首都、也不只是個響亮的名字,而是個高貴情操...無論人們來到波士頓僅僅是短短的一天,或生活在這裡幾年,離開時心都會和緊緊地和城市相連在一起...我會知道這一切是因為你們也曾歡迎還是法學生的我來到這裡,我和蜜雪兒也曾走過這些我們熟悉的街頭。在這悲痛的時刻,這裡也是我們的家”,他說,“波士頓教導我們當我們受傷的時候,甚至心碎的時候,我們依舊竭盡全力。用連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堅強向前...一個炸彈打垮不了我們。我們會繼續比賽、繼續努力、繼續創造、繼續工作。我們會聚在一起慶祝生活,我們會勇敢的走在大街上...明年世界的目光又會回到這個更努力向終點直奔的偉大城市身上,在第118屆波士頓馬拉松,我們聽見的歡呼聲將更加響亮。明天太陽依舊會在波士頓升起,照亮這個你我深愛的城市。」

也許現在聽起來只是很感人的政治演講,但語言的力量卻是如此偉大,讓我們再悲傷也不曾感到孤單。

「Boston Strong」這句話也開始向隔空擁抱一樣,成為了波士頓從今以後永遠的標語。

就在那天晚上,一連串事情突然開始發生。警方透過其中一位傷者的指認後開始正式通緝了兩位來自俄羅斯車臣的兄弟。只過幾小時,寂靜中砰的一聲從麻省理工傳出了槍聲,一位校警被射殺。緊接著他們狹持了一輛亞洲學生的車,帶著更多爆裂物準備前往紐約。到加油站取錢時,學生驚險的逃下車然後沒命似的跑進對街店內報警。他留在車上的手機,也成為警方得以追蹤那倆兄弟的工具。在劍橋外的小鎮裡,警方和他們發生了激烈的槍戰。過程中,一位警察不幸的喪生,而年紀較大的嫌犯也送醫不治,弟弟則是帶著重傷逃離現場。警方開始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圍捕。上百名聯合警力開始挨家挨戶地毯式搜索,全城的公共交通全面停駛,只有直升機和武裝警車穿梭在安靜的街道裡。

沒有人把燈打開,沒有人敢大聲呼吸。

過了幾個小時,警方還是找不到他,甚至懊惱的召開了記者會。這時一位住在Watertown的波城老先生發覺自家後院船上的塑膠布鬆脫,走靠近時馬上與躲在裡頭的嫌犯四眼相交。他衝回家裡馬上報案,警方趕到後與他僵持了近一個小時。那六十分鐘我焦躁的躲在被窩裡,在黑暗中盯著電腦,眼睛沒有一秒離開過新聞轉播。看到他終於被逮捕的瞬間,終於讓自己放聲痛哭。

憤怒、不甘、心痛、恐懼在那一瞬間得到了解脫。

沒有死刑的麻州強硬地以聯邦法起訴沒有悔意的他,城市的齒輪又重新運轉了起來,生活緩緩的恢復了起來。人們回到Boylston street上,留下花束和自己的慢跑鞋。幾個月後,紅襪隊贏了世界大賽,老爹David Otis帶著慶祝的遊行隊伍來到終點線。他們把獎盃放在終點線上時,大家都哭了。

之後三年的馬拉松都順利且成功,只是戒備森嚴了許多。地鐵站裡和各路口都設置了檢查站,每當他們看到我背上形狀怪異的琴盒時我總要乖乖排隊等待檢查。警察看過盒裡無辜的琴後,與我相視一笑。直到今日許多重傷者都還在繼續勇敢的復健,有舞者無法跳舞卻勇敢的將自己的故事寫成了書、有人開始作宣導創傷後遺症的演講、有人嫁給了當初救了自己的救火隊員。

這四年感覺比那四天還迅速的就過去了,今年一月川普總統上任後就實行飽受爭議的移民禁令以及將除去庇護城市的Sanctuary state bill。波士頓身為其中一座庇護城市率先強烈抗議,市長激動的表示絕對不會被聯邦資金的威脅,這個法案直接攻擊了波士頓的人民,這座城市絕對不會忘記它對移民們的承諾。

被傷害過的波士頓沒有屈服於仇恨,反而以更多行動以及更大的心胸去展現沒有偏見的溫柔和智慧。如果閉上了眼選擇不去看、不再相信人,不再牽起陌生的手該有多簡單,但那會是比恐怖攻擊更快殲滅人性的方法。睜開雙眼仔細聆聽後會發覺人與人真的沒什麼不同,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將寫入歷史,誰都不只是一個數字。

這不是我的故鄉、不是我的國家、我也不是移民,只是拿著學生簽證的幸運居民。但是我同樣的熱愛這座城市、同樣在這國家長大、同樣都在那棵今年也將盛開的櫻花樹下擦去淚水。

讓我們一起跑下去吧,勇敢地跑下去吧。


Recommended watch

由波士頓演員Mark Wahlberg主演的電影Patriots Day愛國者行動重現爆炸案完整經過

Photos

內文新聞類照片皆來自ABC News,其餘照片為作者所攝

 
 
Rayna Chou